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军工文化 > 军工史话 > 甲子洪都——共和国的骄傲
甲子洪都——共和国的骄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8
甲子洪都
                ——共和国的骄傲
 许  珊
 
       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与意大利在南昌共同成立了“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抗战爆发后,该厂迁至四川南川县天然山洞海孔洞,更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中运一号”、“中运二号”系列运输机。1947年底,该厂迁回南昌。1948年,国民党将重要物资、人员迁往台湾,这里留下一幅破败不堪的残局……
       1951年,当朝鲜战场激战正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过人的气魄和胆识酝酿着一项气势恢弘的千秋伟业。4月17日,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战火中诞生了。6天后,刚刚成立的航空工业管理局正式通知南京22厂迁往南昌,新建南昌飞机制造厂,也就是今天的洪都公司。历史定格在1951年4月23日,从这一天开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航空企业开始了六十余年辉煌壮丽的征程。
       怀惴着革命理想与信念,首批创业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纵然残瓦废墟、荆棘丛生,也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修理飞机,支援朝鲜”是每一个人心中的崇高追求。短短几年时间,在这里修理好的几百架战机,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前线。
       火热的岁月,燃烧着火热的信念。在举国办航空的时代背景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下,南昌飞机制造厂被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企业开始了第一轮大规模经济建设。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汇聚于此,成为支撑洪都奋发进取的核心力量。基建项目优先上马,省政府“要物给物,要人给人”,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苏联专家全面援助,逐步建立了以苏联为样板的航空工业体系。通水、通电、盖厂房、修铁路、添设备,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座颇具规模的飞机制造厂拔地而起。
       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献身航空的信念将人们的心烧得滚烫。不满足教练机制造厂定位的人们,开始了谱写几十年不安于现状、寻求突破的壮丽诗篇。
       他们不满足于修理,要制造配件,要仿制整机,还要自行设计制造;光有螺旋桨机不够,还要上喷气式机;有了喷气式教练机,还要上喷气式战斗机;仅有教练机还不够,还要有运输机、摩托车,还要研制导弹,开辟新的生产战线……
       据史料记载,仅1958年一年,洪都人便积极争取过四种新飞机的研制、仿制任务,敢于承担、航空报国的精神品质与这个企业同生共长、绵绵相系。
       不知疲惫的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斗着、拼搏着,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他们已经创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史上一项项伟大的业绩,也完成了洪都一个个历史性的转折: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五实现首飞,毛主席亲笔嘉勉,盛赞:这在建立我国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7年12月,我国第一辆长江750三轮摩托车试制成功。
       1957年12月10日,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运五运输机成功首飞。
       1958年8月27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的飞机初教6成功首飞。
       1960年3月,仿制海防导弹,工厂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生产线。
       随着初教5、运5、初教6先后进入批生产以及导弹事业的启航,洪都人甩开膀子,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期。
 
              逆境图强  责任如歌
 
       1958年,强5项目的落户为洪都带来了新的希望,上级计划以强5为牵引,使洪都由螺旋桨飞机制造厂跨越为喷气式飞机制造厂。
       正当洪都人蓄势待发,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刚刚走上正轨的航空工业出现了严重偏差。为了扭转局面,航空工业作出了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重大调整,集中精力保少数几个航空企业的返修和加固,其余多个大型建设项目或缓或停。这对于在困难时期坚守三年,已完成75%零件制造,即将进入装配阶段的强5来说,是致命一击,研制工作遭受重挫。
       紧接着,党中央提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和加速三线建设的方针,洪都位于地处中部地区的南昌,因而错失国家政策倾斜的发展机遇。
       挫折接踵而至,然而,艰难岁月磨砺出洪都人顽强的韧性。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一遍又一遍写报告,请求上级支持强5研制,亲自推着板车跑零件,在库房角落里搜寻着可以装配的零件,14人的研制小组“见缝插针”坚持研制强5一年多……14人研制世界先进喷气式强击机,何等惊世传奇,何等荡气回肠!这是洪都人与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这是对洪都人精神品质的最高礼赞!
       与命运抗争的何止强5,十年动乱,给这支队伍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处境艰难,洪都人抛却个人安危,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力排干扰,继续着各种航空产品的研制。政治洪流动摇不了洪都人肩负使命的强烈责任感。“文革”期间,超声速喷气式战斗机歼12飞机诞生,上游一号舰舰导弹问世,海鹰一号岸舰导弹研制成功……
       1965年6月4日,十年磨剑,九死一生的强5在绵绵细雨中投向蓝天的怀抱,“天之骄子”终于成为国内同时期与世界先进航空技术最接近的一代名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因为它曾经创造的辉煌而自豪。
       艰难的岁月考验着航空人的责任与良知。航空人肩负着国家使命,这个身份本身便是对祖国的庄重承诺。面对发达国家对航空技术的严密封锁和技术堵截,洪都人以不服输的精神,奋力鏖战,挑战尖端科技,不断探索出一条完善的创新体系,研发能力走在了行业前端,科技之花全面绽放——
       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可供实际使用的起落架落震试验台;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个燃油系统模拟试验台;设计制造成功全国第一台模拟鸟撞试验用的空气炮;成立了飞行试验室,为推进飞机型号研制及各种空测创造了良好条件等等,尤其是复合材料、优化设计、飞机性能计算、疲劳定寿、噪声环境对结构的影响等研究工作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研发新机受挫,我们不抱怨;型号拓展受阻,我们不抱怨;缺乏国家扶持,我们也不抱怨。逆境中挺立,逆境中坚守,只为道义在肩、责任在心,纵使荆棘丛生,也要勇立潮头,践行对祖国国防建设的庄重承诺,而这也是洪都精神的灵魂所在。
改革如潮   创新如歌
 
       1978年,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借势改革开放,航空工业面向市场,迈上了“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发展之路。这是思想的大冲击、是观念的大碰撞,裂变成惊人的能量。民用飞机一改长期滞后的局面,进行了20多个型号的研制与改进改型;非航空产品生产迅速崛起,销售额每年递增30%以上。洪都人借着业已成熟的军工体制,利用优势资源、技术、人才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民品发展的康庄大道。
       曾经名震九洲的洪都摩托车,是一代人心中口碑载道的名牌产品,它曾服务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它所带来的收益曾支撑着一个在后来名震世界的机种——K8飞机度过难关,这也成为洪都乃至中航工业“以民养军”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面对20世纪80年代军品订货量急剧下降和发动机国内选型所带来的压力,洪都人顺势而变,另寻出路。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洪都人看到,发动机国外引进和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可能为K8飞机的研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和资金保障。
       几经辗转,在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的积极促成下,1986年,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了《中巴合作研制新一代教练机总协议》。这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自主创新模式。自此,新中国第一款与国外合作研制、以外销为主的教练机进入人们的视野。紧随其后,1989年,我国首款农林飞机农5实现首飞,并获得了民航总局适航司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并获得FAA证,这成为洪都航空民品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K8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1999年,中国和埃及签约80架K8,后又续约40架,并第一次实现了中国飞机生产总装线、飞机研发中心、飞机综合保障系统出口国外,被誉为“金字塔之鹰”。如今,K8已出口300多架,占据了国际基础教练机市场75%以上的份额。从世界回归中国,再从中国走向世界,K8实现了完美靓丽的转身。
       因国际市场美誉盛传,K8获得国内军方的认可,被部队采购列装,成为国内教练机的主力机型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教八的出现促成了我国人民空军训练体制的转型。教八登上中国航空工业教练机历史舞台是时代赋予的契机,也是中国建立一支适应现代空战要求的飞行员队伍的必然选择。
       在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洪都人的步伐越来越坚定,也越来越自信。1999年12月27日,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一年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0万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飞机以整机为主营业务的第一股,募集资金9.1亿元,这成为洪都走向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一步。
       公司历届班子殚精竭虑,着眼百年航空,牵引一切资源,荫泽后人。从国外市场到国内市场,从“以内销为主”到“以外销为主”,几届领导人锐意改革、轮番拓路,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筹资金开展型号研制的生存发展之路。
       这条路荆棘密布、异常悲壮,洪都人承受了急速工业化进程中许多的痛苦和煎熬,但创新的明灯始终闪亮,指引着洪都人在民族工业振兴的道路上滑翔、腾飞!
 
        转型发展  激情如歌
 
       精心培育,梦总有开花结果的一天。猎鹰L15就是洪都人处在世纪之交的梦想,这个梦在2006年3月13日这一天,终于蓓蕾初现,含苞待放。猎鹰L15——世界最先进的高级教练机,这是几代航空人的梦想,也是几代航空人渴望攀登的高度,而这个高度,洪都人在心底默默丈量了千次万次。“这是生命工程”“把猎鹰打造成世界又一款名机”,多少人用热切的眼眸默默地注视着她啊!
       然而,洪都人深深明白,猎鹰带来的希望与契机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靠自筹资金研制生产,我们包袱沉重、步履蹒跚。为了抓住一代洪都人十年心血培育的市场先机,一向不服输的洪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勇敢而决绝地吹响了变革再造的号角。
       2010年,两家专业咨询机构受聘进行全面诊断,问卷显示,94%的员工支持咨询公司协助推动洪都改革。94%——多么醒目的数字!它的背后是一颗颗对洪都未来寄予期望的热热烫烫的心!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用激情唤醒沉睡的生机。收缩战线,精干主业,强化管理,攥紧拳头重磅出击。调整优化企业内部管理资源或管理要素,构建“谋事有法,立事有章,行事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人本为先的新型企业管理保障体系。
       2010年,是改革启动的元年。公司一次性通过一级保密资格现场审查,洪都航空顺利通过二级保密资格认证。洪都航空非公开发行取得圆满成功,募集资金25亿元;洪都一口气投入6000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十大系统整体上线;围绕教练机、大飞机等直段、转包生产等科研生产所需项目及7个国家专项,国拨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完成率达100%;江西洪都商用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南昌航空工业城(民机部件装配厂)项目顺利开工,进展顺利;C919大型客机铝锂合金机身等直段部段样件按节点下线交付;突破技术关口,正式成为波音特种工艺全球供应商;猎鹰06架成功实现首飞;初教5、L7、K8、猎鹰L15高教机组成教练机体系成功参加第八届珠海航展。
       2011年,公司进入强基固本、管理创新之年。企业组织架构体系调整,干部素质盘点,岗位体系梳理,绩效体系启动,薪酬体系优化,“三年质量提升计划”提上日程、“制造技术振兴工程”适时上马,“经济增加值EVA、综合平衡计分卡IBSC、全价值链”……新鲜的字眼冲击着传统的思维,更新着陈旧的知识库,激发着洪都人的求知热情。大刀阔斧,摧枯拉朽,一个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模式的企业正在悄然消亡,一个新兴的以业务运营为模式的企业正在屹立崛起。这是怎样的激动人心!这是怎样的真切渴望!
       改革没有平坦之路,但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洪都人的顽强拼搏,洪都人的不甘落后,洪都人的创业激情,将在越来越坚实的改革步伐中全面再现,用争锋天下的魄力谋求发展。
 
           担当使命  忠诚如歌
 
       63年来,洪都人励精图治、砥砺奋进,自行研制生产并累计交付了5大系列20多个型号5000多架飞机以及多个系列数千枚导弹,逐步把洪都建设成为专业门类齐全,集科研、试验、生产配套的高科技工业体系,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武器装备,并储备了一大批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63年的积累,63年的硕果,见证了洪都人经历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的圆梦之旅。
       八角亭只是一间普通的厂房,但它已然经历了70余载风雨,记载了中国航空工业和洪都的全部生命历程。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它依然八辐向心,钢骨铮铮。犹如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洪都人献身航空,忠诚使命。
       它不会忘记,白手起家的洪都人用汗水、智慧和生命捍卫着报国强军的誓言,披荆斩棘捧出一座座丰硕的奖杯——
       三个月,拿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教八飞机当年发图、当年试制、当年首飞成功;L15新机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从详细设计到首飞,仅花了一年多时间;为了前线,为了国防,为了荣誉,工人师傅们日夜奋战,不让自己耽误一个节点……担当,源于忠诚。这份忠诚,从先驱们夯下第一锤地基开始,就代代相传,铿锵而行。
       不论是艰难创业,还是挫折苦涩,或是凯歌高唱,火红的事业历经寒暑,从学生到老师,从学步到竞技,从低级打工到全面合作,从望尘莫及到赶超世界一流,忠诚都始终灌注在洪都人的热血中,开创出教练机产品的谱系,并不断拓展壮大,铸剑于长空,担当中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基业长青 丹心如歌
 
       甲子飞越,新的征程再度开启。丹心碧血,百年洪都不再是梦想。天空亘古的深邃,总是把人们飞翔的渴望激响。
       从研发到市场销售,飞机的生命周期一般都在20到30年。今天的洪都,面向未来,雄心勃勃地勾画着蓝图,用多元化的思路进行规划组合:向上衔接空天,向下冲刺海陆,向左投身大型飞机,向右攻坚微型产品,战略的布局在迭代中固本体、拓结构。航空专业化、军民融合、资本运作、战略性并购、建立全价值链,已经成为洪都战略跨越的核心要素。不停探索的洪都人已经获悉了自己的生命密码和发展规律,百年优秀基因已经不断凝结。
       为了把洪都牵引到三代机、四代机平台,迎接工业信息化浪潮转型升级的挑战,洪都开始了洪都第三次创业征程。
       高起点谋划战略定位和产品占位,认真梳理发展模式,深入挖掘价值贡献点,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十二五”发展战略:在航空装备领域构建训效、攻击、打击三大核心能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机身段一级供应商,做大做强民品。确立了“引领飞训、军民共进、惠泽员工、跨越发展”的企业使命。
       沿着战略蓝图一路走来,制造能力提升成为洪都撬动战略落地的有力杠杆。面对二代工艺体系与现代工艺设计、制造不对称的问题,洪都大力启动“制造技术振兴工程”,首次把建设平台,提升承接设计能力列为制造技术振兴的首要任务。2014年,结合L15“猎鹰”高教机、C919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研制需要,洪都开展了包含大型蒙皮镜像铣工艺、车铣复合数控加工、铝锂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工艺、面向大型复杂壁焊接件的机器人自动焊接系统等在内的34项研究课题,全力冲击国内外领先技术。
       2014年8月15日,中航工业洪都承办的2014中国智能博览会在昌成功举办,洪都凭借其智能轮椅、L15飞行模拟器等智能产品的首次亮相,成为该次展会的一大亮点,标志着洪都在航空智能民品领域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2013年,中航工业洪都先进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洪都实施非航空民品发展战略规划的重大举措之一。事实上,围绕先进智能技术做产业,这才是终极目标。比如,洪都推出的智能移动控制器,它是智能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控制部件,可用于控制各种智能移动机器人。洪都在南昌市重大专项资助下已开展面向机器人的嵌入式通用化智能移动控制器开发。目前,已进入控制板、驱动板以及智能移动控制器的核心技术攻关阶段,已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与仿真测试,电机参数辨识以及嵌入式控制技术研究。未来准备依托智能移动技术,延伸可量产的各种消费类智能产品。
       2009年,洪都正式成为C919大型客机前机身/中后机身两大机体结构部件的唯一供应商。型号研制以来,洪都始终坚持把制造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组建技术攻关队,攻克关键技术十多项,成为国产大型客机攻坚场上的“国家队”。
       伴随着洪都承制C919大飞机项目,南昌航空工业城高起点建设,成为洪都制造能力升级的全新动力,推动企业高速发展。
       南昌东郊,瑶湖之畔,曾是一片荒僻的湖乡野径。总投资300亿,总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的南昌航空工业城从2009年12月开始紧锣密鼓地建设,全速推进。基于满足大客飞机研制能力需求的大部件装配厂房、大钣金厂房、表面处理厂房、数控机厂房,已于2013年陆续竣工;总投资2300万美元的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投资6300万元的蒙皮镜像铣设备以及数控蒙皮滚弯机、喷丸强化机12米阳极化生产线、12米退火实效炉等重大技改设施也迅速到位;建成钛合金零件新型环保阳极氧化生产线,成为行业新型环保钛合金阳极氧化示范基地;数字化机加、钣金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标志着洪都各专业数字化制造生产线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全面得到升级。不久的将来,一座高起点的现代化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登高壮观天地间,倚剑云霓竞百年。六十余载,信念、责任、创新、激情和忠诚,汇聚出洪都人航空报国的赤子丹心。告别历史,在新的历史跑道上,我们正孕育着宏伟梦想,积蓄力量,向着辉煌的前景激情进发、亮剑云霄……
       (摘自《砺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