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天地 > 菁华文苑 > 信念在蓝天凝聚 ——记优秀共产党员、“强五之父”陆孝彭
信念在蓝天凝聚 ——记优秀共产党员、“强五之父”陆孝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1-14
       题记:“历久弥新,辉煌携永”,在中国共产党辉煌的百年历史中,有很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党员先锋,他们终身恪守入党誓言,把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而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坚持30余载而初心不改的老同志,他始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航空事业的心,用一生的执着坚守,演绎出了航空人敬业自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庄严承诺的人!并终于在62岁高龄加入共产党。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强五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航空金奖获得者——陆孝彭。
信念如磐,在坚守中凝聚力量
        房屋在爆炸声中剧烈摇晃,仿佛下一刻就要崩塌。在飞机的轰鸣声中,一座座建筑化为灰烬。飞尘弥漫,遮天蔽日,大地满目疮痍,目睹这一幕的陆孝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祖国造出自己的飞机。
        信念一旦种下,只会历久而弥坚。1937年,凭借自己的努力,陆孝彭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夜以继日、不敢停歇!因为的他报国梦还有很远,因为他的誓言还没有兑现!
        1958年,为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强击机,经过多方思考,试制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的重任落在了航空工业洪都(当时的南昌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洪都公司)的肩上。
        消息传回时,陆孝彭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激动。梦想就近在眼前,陆孝彭没有一刻不感到珍惜。在飞机的设计上,他苦思冥想、反复酝酿。为了使强五达到世界一流强击机水平,他大胆采用了跨音速面积律理论,这种理论50年代初才应用于国外一些最先进的飞机。
        几万份图纸,几万个数据,陆孝彭一份份审查,一份份校阅,那样的仔细,那样的认真。因为他心里明白,哪怕一个零件的设计有误,数据失准,对飞机都可能是致命的。经过400多天,日日夜夜的奋战,2万多幅图纸,外加260多份气动性能和强度计算报告出来了。
        然而,正当大家以无比激动的心情等待着新飞机的“出炉”时,让人想不到的是,等来的,却是一纸终止令。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苏联专家又纷纷被撤走,国民经济大调整,在研型号相继停止,强五的试制也搁置了,计划取消了。
扎根群众,在艰难中铸就伟大
        早期埋下的种子,并没有因为这次的搁置而失去信心。陆孝彭把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股韧劲也深深融入了工作中。他就像一个执著的朝圣者,怀揣着对科学的虔诚与忠实,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任何困苦险阻都无法阻扰他,任何功名利禄都无法牵绊他,不达目的不罢休。
        为了改变强五的命运,性格内向、不苟言笑的陆孝彭找领导据理力争、频繁地写报告,请求留下少量人员,不叫工段,叫小组也成。接着,一份陈述强五进展情况,阐明下马造成的损失,坚持的理由及成功把握的“万言书”载着陆孝彭的心声,递到了洪都公司党委。
        被陆孝彭的执着、坚定所感染,洪都党委作出决定:成立以陆孝彭为组长的14人试制小组,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恢复中断的试制工作。
        十几个人,连陆孝彭在内仅有6名设计员,2名工艺员,4名工人,1名调度员,1名资料员。能够承担得了这样的重担吗?陆孝彭却毫不怀疑。在试制小组成立的第一次会上,他激动地说:“兵贵精,人心齐,泰山移,别看咱们这十来个人。我就不信‘强五’上不了天!” 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陆孝彭带头打铆钉,搞设备跑零件。试制小组成员都身兼数职他们既是设计员、工艺员、调度员也是工人。他们上午打铆钉,下午进行一个小时的理论课学习。十几个人就这样,一个铆钉一个铆钉地打,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装。大家坚持着、忍耐着,雄鹰的羽毛也一根根地在生长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终于看到了轮廓中的强五雄姿,人们也从这14个人的坚毅与执著中看到了希望,洪都公司重新抽调了一批铆工补充到强五装配线上来,进行后续工作。
        1963年6月,第一架静力试验用机总装完毕,然而老天还是跟大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0月26日,已完成了32种试验的强五开始进行最后一项全机悬空加载试验。加载到85%时,突然,一声巨响,悬在半空中的飞机瞬间遭受破坏,静力试验失败了!
        裂成两半的飞机,对全体参试人员来说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陆孝彭无法控制住自己,两行热泪无声涌出……14人研制小组里,有人失声痛哭,有人暗自垂泪。
        后来,原因虽然查清了,因为缺料,一根模拟发动机惯性载荷的直径16毫米的加载钢索被用两根8毫米的钢索替代了,且其中一根钢索本身存在编织质量问题,与飞机本身毫无关系。但是谁来听你解释呢?要知道强五可是下马的项目啊!万万没有想到,几万个数据逐一把关搞出的飞机,居然栽在小小的一根钢索上面。陆孝彭陷入了极度的自责和苦闷之中。
        1964年1月,原空军副司令曹里怀在当时的三机部部长孙志远的陪同下到洪都公司视察工作。陆孝彭仿佛看到了希望,他抓住机会,用一个上午、半个下午的时间向曹里怀一行汇报了强五从设计、试制到静力试验的全过程,他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数据充分,分析精辟,终于得到了首长们的首肯和认同。从此,强五的研制工作重新得到正式承认,研制进度大大提速。
        此后,陆孝彭根据01架强五飞机静力试验情况进一步修改了设计,加强了机翼根部的结构,使机翼刚心前移。也正是这次的设计修改,彻底解决了强五机翼的刚度问题,使飞机在低空大速度飞行时机翼仍能保持比较好的气动外形。
        又经过一年奋战,1965年6月4日,这个盼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试飞的那天虽下着蒙蒙细雨,而陆孝彭却觉得天空仿佛比以往更蓝,更明朗。在试飞员的驾驶下强五终于展翅长鸣,直上蓝天,并平稳着陆,正式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的历史。
勇于创新,在实践中融入血脉
        强五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飞机制造业进入了新阶段,然而陆孝彭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相反,因为祖国的需要,在强五基本型的基础上,他主导进行着不断地改型改进,勇闯新路。
        1967年,随着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军事水平迅速提高。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氢弹的威力发挥出来,成为了我国新的难题。于是强五甲应运而生。
        在洪都公司的改进、完善下,1971年,强五甲进行首次氢弹实弹投掷,当时战机从基地起飞,飞向离基地300千米的罗布泊零号地点。按照预定计划,以时速900千米飞行,飞行高度300米。离目标12千米时开始45度角爬升,到达高度1200米,开始投弹。没有反应,氢弹没有和飞机分离!仪表显示氢弹还悬挂在机上,驾驶员进行第二次投弹依然没有成功。随后飞行员将带有氢弹的战机飞回了基地,当时基地有一万人,在飞机飞行时西北所有的无线电站全部关闭,区域内所有航班全部取消。周恩来总理发布了人员撤离的命令。1972年1月,在排除了故障之后强五甲再次执行氢弹投掷任务,这次一次成功,氢弹“狂飙一号”准时准点起爆,飞机安全返场,顺利完成氢弹甩投试验。此次试验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可靠的核威慑,而强五也被称为空中神鹰。
        此后,强五顺利列装部队又衍生出强五乙、强五Ⅰ、强五Ⅱ等10余种型号,大大加强了我国空防力量。1982年,强五飞机作为国际上有影响的战斗机列入国际航空界享有盛誉的英国《简氏航空年鉴》。
        花开并蒂,同年底,陆孝彭终于在62岁高龄由余松涛、雍正球介绍,获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喜报一贴,陆孝彭异常兴奋,自1950年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已有32载,这期间他不断地经受着政治审查,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加入党的信念和决心。“文革”期间,被关押的日子里,“审查”更为严格,从头审到脚,从10多岁审到50岁。他不停地写自传,不停地递交入党申请书,不停地学习,生怕自己落后,生怕思想停滞不前。尽管一直没有批准入党,但他却按照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将这种信仰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终不渝。而今这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此后,陆孝彭仍然奔波不惜,他不仅要搞设计、搞课题,还要为党和国家带出一支科技队伍,培育一批航空新秀……
        通过强五飞机的研制与发展,洪都公司飞机设计专业得以完善配套,这不仅为以后新机研制奠定了基础,也使当年的年轻人成为专业带头人,后来都成为设计栋梁、型号总师或工程院院士。正是他们的集体智慧,实现了强五两侧进气与独特的飞机低空性能突破。
        而通过歼12的研制和强6方案以及强五改进改型研制,又一批年轻的设计员走向成熟。
        逝世后,陆孝彭身无长物,除留下一大堆科技书籍、科研论文和《陆孝彭诗抄》外,还有洋洋40万字的《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在他带领下形成的强五精神“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成为了航空工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洪都公司此后型号发展的精神支柱,渗透于洪都人的血液之中,并哺育出一支自力更生、勇于创新、坚忍不拔的设计和科研队伍。在随后的时代里,让农5系列、K8系列,以至猎鹰L15等一个个自主研制的新机,腾空而起,翱翔蓝天……
        如今,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战机已经翱翔于祖国的蓝天,但强五许多独特新颖的设计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强五精神”也历久弥新,在祖国的感召下将绽放出新的、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李慧;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