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天地 > 菁华文苑 > 石头记
石头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1-14
满腔报国志,一生默无闻。
莫道核工苦,创业铸精神!
        大家好!这就是“我”,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数百万年地壳演变,“我”汲取了地球内部巨大能量,静静地隐伏在大山戈壁,等待被人利用。终于有一天,有这样一群人改变了“我”的命运。
        1955年1月15日,“我”从广西富钟县来到中南海,李四光、钱三强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汇报铀矿资源勘探情况。毛主席问道:“你们怎么知道这块就是铀矿石?”当听到用于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发出“嘎嘎”的响声,毛主席高兴地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后来,这一天被称作“中国核工业诞生日”,而“我”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核工业“开业之石”。从此,“我”的命运就和这样一群隐姓埋名数十载、不怕吃苦甘奉献的核工业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追寻核工业的初心历程,一起探寻那段隐秘而光荣的岁月。
        建业初期,承担核地勘任务的核地质队毅然奔赴祖国各地,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短短几年间就提交了第一批可供开采的铀矿床。
        1958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批准建设核工业第一批“五厂三矿”,在湖南郴县金银寨建立了第一座铀矿山——711矿,自此拉开了新中国天然铀生产的大幕。
        开采铀矿是中国人过去没有干过的事业,老一代铀矿冶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山中常有虎狼出没,但他们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夜以继日加快铀矿山建设。没有住的地方就住牛栏、茅草棚,没有工具就用大锤、钢钎,没有运输设备就用木板垫路、铁管做滚筒。由于711矿地质环境特殊,井巷气温40多度热气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风条件不太好,衣裤常被汗水浸透。往往是前面工人在打钻、运矿,后边就要安排人员往其身上喷洒凉水降温。井下数千米的巷道和采场就是这样被采掘出来的。因其为“两弹一艇”提供原材料作出的巨大贡献,711矿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金银寨的名字从此载入核工业史册。
        当年的建设者们回想往事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和四千多名同志共同将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我问心无愧,无怨无悔。”正是有这样一群铀矿人60多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成就了“核粮仓”的安全。  
        不会忘记京广线上那个伫立在金银寨下的神秘小站——许家洞站,“我”就是从这里开启蜕变之旅:先要被送到中国第一座大型铀水冶纯化厂——湖南衡阳272厂进行纯化提炼,再被送到有中国浓缩铀事业“老母鸡”之称的兰州504厂进行铀浓缩。接下来,“我”还要经历转变成原子弹的最后一个环节——将高浓缩铀精加工成铀球,然后华丽转身为核弹。
        不辞沉默铸金甲,甘献年华逐紫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中外。“争气弹”的成功研制,离不开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他们隐姓埋名,“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一度从地图上消失的“金银滩”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许多人甚至在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才知道自己从事的是原子弹研制工作。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
        毛主席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造就“两弹一艇”的,除了那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还有他们身后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千千万万名普通人,就像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原子。然而,当他们紧紧地、紧紧地汇聚在一起时,却能够爆发出比原子弹更强大的磅礴力量,这力量将改天换地,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两弹一艇”的故事虽已远去,但“我”为人民奉献的历程却远未结束,“华龙一号”、“玲龙一号”、海上浮动核电站、“人造太阳”将是“我”未来的主战场。让我们共同见证,新一代核工业人在“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感召下,秉承先辈遗志,强核报国,创新奉献,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峥嵘岁月六十六,隐姓埋名几度秋。
两弹一艇奇功建,丰功伟绩世间留。
强核报国担使命,甘做时代拓荒牛!

 
         (作者:江西核工业建设公司;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