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英雄
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有限公司程冬久
今年7月1日是举国上下激动人心的日子,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辉煌历程。当天上午,我和许多科研生产一线的党员坐在会议室里,聚精会神地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当29架国产直升机组成“100”编队,威武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我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这些翱翔蓝天的国之重器,哪一种型号不是航空人“十年磨一剑”完成的?无数的三线航空人甚至为此“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1987年走出校门时便与航空工业结缘,曾经亲历和见证了多个直升机型号的立项、研制、首飞过程。就在此时此刻,我的同事们还在千里之外的戈壁滩进行着大型无人直升机的外场试飞演练。同事们动情地说,我们虽然是企业员工,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要用最好的产品向党的生日献礼!
我要讲述的正是这些平凡员工的故事。
我国的直升机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仿制、国产化、自主研制等艰难过程。经过两三代航空人的努力,现已形成完整的直升机产业体系,产品覆盖大型、中型、轻型直升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大型直升机的国家之一。相比之下,大型无人直升机的研制起步晚,不仅缺少核心技术,缺乏成熟平台,甚至连驾驶大型无人直升机的飞手也屈指可数。在这种背景下,几年来江西直升机公司不等、不靠,组建了专业团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毅然决然地投入到项目研制当中。
公司基于对市场趋势的研判,在产品定位上首先瞄准了起飞重量550公斤级大型无人直升机。但研制工作上马后,诸多困难接踵而至。
缺少人才,怎么办?那就不拘一格广招人才。张振芳,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共产党员,她曾经担纲过某国产直升机型号的总体设计工作,正在无锡女儿家颐养天年。她被公司的真诚所打动,欣然加入到研制队伍中来。作为总顾问,张老不仅言传身教,对年轻的团队成员进行了系统培训,还把自己毕生的专业书籍、工作笔记赠送给了公司。
缺少相关专业的技术支撑怎么办?那就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联合国内相关专业院所协同攻关,既避免少走弯路,又发挥了协同效应。
缺乏实验平台怎么办?那就自己动手建静力实验台架和铁鸟实验台,按有人机的要求验证无人机的可靠性和适航性。
缺乏试飞机场和空域怎么办?那就投资建通用机场,不仅建了临时起降的高新机场,而且用了3年时间跑遍地方、民航方和军方各有关部门,获批了建设浮梁通用机场。
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团队,在付出近千个日夜的努力后,终于迎来了首款大型无人直升机首飞的时刻。公司特意给这款产品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小青龙。
然而,小青龙好似生性桀骜不驯,试飞工作一开始就不大顺利。由于平台与飞控的磨合不到位,加上缺乏试飞经验,前几次试飞时分别出现了抖动、重心偏离等问题。有一次小青龙在进行包线试飞时突然失去了控制,飞出了跑道,重重地摔落在荒郊野外。眼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产品顷刻间变成了一堆废品,有的同志禁不住失声痛哭。但科研从来没有坦途,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研制团队丝毫没有气馁,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来。
昌江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她见证着景德镇航空小镇一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少个静谧的夜晚,从事研制工作的员工披着星星步出公司大门,沿着江边的道路疲惫地踏上回家的归途;多少个黎明,研制团队迎着晨曦奔向高新机场,启动无人直升机试飞的马达……
试飞过程一波三折。由于高新机场空域受限,为了使小青龙飞出最大速度,2018年冬天,试飞团队辗转来到山东某通用机场。该机场濒临大海,海边风速大,试飞团队抵达时偏偏下过一场大雪,室外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度。现场总指挥、总工程师邹小玲是位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带着年轻的试飞团队每天早出晚归,在寒风中开展小青龙各种科目的试飞。小青龙每次从眼前飞过时,桨叶高速旋转产生的风力常常使现场操作者睁不开眼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10多天调整试飞,小青龙的各种参数才逐步稳定下来。
2019年冬天,是小青龙迎接大考的日子。西北边陲,茫茫戈壁,方圆数百里见不到人烟,某试飞基地便位于此处。置身其中,便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觉。很难想象这里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担任这次试飞任务现场总指挥的是市场营销部部长、共产党员程晓敏。她原本就有恐高症,从景德镇转了几次机,外加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才抵达大漠深处。程晓敏深知责任重大,根本顾不上旅途疲劳,一到现场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环境的挑战是巨大的。白天这里的气温是零下十度左右,到了夜晚就骤降到零下二十多度。更可怕的是风沙,只要在露天呆上半个小时,所有人的帽子上、眼睛里、嘴巴里、鞋子里都免不了吹进沙粒。外场团队除了一辆工程保障车,再无一个可以躲避风沙严寒的地方。这次飞行任务又非同一般,是真刀真枪的对抗演练,由于天气恶劣,试飞演练的时间一变再变,试飞团队必须枕戈待旦,全天候准备。
经过现场检查,由于长途跋涉,加上风沙的影响,多架小青龙在检查调试时暴露了不同程度的故障。军令如山,容不得有半点闪失。全体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排故工作当中。李虎林负责焊接链路,外号“小乌龟”的董甲俊索性往冰冷的沙地上一躺,排除机身下方散热器故障,班长赵亮专门处理进沙的尾桨,冯霖则专心调整地面工作站,技术部副部长、共产党员贺伟负责全面技术准备。排故工作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此时所有员工已经冻得手脚不听使唤了。
次日上午,随着3颗信号弹升空,演练正式拉开序幕。“开机!”“全部参数正常!”“起飞!”只见一架小青龙一跃而起,携着风沙以矫健的姿势飞向远方,很快消失在视野里。地面工作站信号显示,空中格斗正在紧张进行,小青龙以出色的飞行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首场演练,上场的4架机均表现出卓越的性能。
演练现场距离居住地单程有2个多小时车程。团队成员每天必须5点起床,简单洗漱,把早餐带到车上吃,而结束一天的任务返回到招待所已经是深夜了,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个小时。有一天,为了确保次日一早的飞行任务,团队成员决定在现场的工程保障车上过夜。旷野里,狂风怒号,大家蜷缩着身体,钻进了睡袋,连脑袋也不敢露出来。即便这样,大家在半夜还是无一例外地被冻醒了。
这次演练,历时一个月,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试飞演练任务,小青龙实现了首次重大专项批量交付。消息传来,公司参与该型号的员工无不喜极而泣。程晓敏长发披肩,正是爱美的年龄,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每天把自己包裹起来,只露出双眼,一个月仅洗了一次头。
这只是型号研制试飞过程中的几朵浪花。每一个型号的背后,都有众多员工默默无闻地付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年来,公司继推出小青龙后,又研制出一款起飞重量达600公斤的无人直升机——小白虎。2020年国庆前夕,小白虎在我国南部某海域,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出色完成了跨海满载试飞任务。与此同时,公司研制出的小朱雀直升机获得了国家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短短几年间,江西直升机公司在红土地上声名鹊起,合作对象与客户纷至沓来,成为国内直升机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托起这颗新星的,正是我身边这些可亲可爱可敬的员工们,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