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弘扬三线军工精神的生动实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6-02
安福县弘扬三线军工精神的生动实践
江西省安福县文广新旅局彭明生
有一段历史叫做:“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有一种奉献叫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有一种精神叫做:“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在革命斗争年代以及和平建设时期过程中,我党领导广大人民创造了绚丽的军工文化,诞生了伟大的军工精神,它是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在各种纪念和表彰活动中,我们不能忘记军工精神,更要弘扬军工文化。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国受到外忧外患的强大压力。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三线建设现在不为,后悔无及。中央决定,做好“省自为战”的准备,从1964看到1978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三线建设。安福县是吉安地区7个“三线”布署的主要县,选址在彭坊乡境内。1962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有五厂一院即江西连胜机械厂、江西锻压厂、江西钢丝厂、江西量具厂、江西立新机修厂和江西104后方医院进驻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沟)。
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号召下,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工人、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等,扛起背包,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安福陈山沟开展三线建设,主要任务是生产团以下部队使用的轻型武器和弹药,鼎盛时期,彭坊乡聚集了近2万名“三线”职工及家属,五厂一院部门机构齐全,生活配套机构完善,设有学校、总务科、图书馆、影剧院、医院托儿所等等一应俱全。建筑风格为赣西典型的青砖黑瓦、骑墙翘檐的民居样式,沿着山沟次第排布,掩映在青葱的竹树丛中。在这里,听不见轰鸣的机器声,看不见高大的厂房,所有生产车间都建在大山腹部。只有当夜幕降临时,那通明的灯火,及急驰而过的戒备森严的运送军火车队,才会露出陈山沟神秘的面纱里的一角。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高科技军事装备的发展,加之裁减军队,压缩国防经费,地方军工产品订货量大幅度减少,部分三线厂由生产军工产品改为生产民用产品。至1990年,彭坊乡5个“三线”厂及后方医院先后外迁至交通干线上的大城市。陈山沟又恢复了宁静,昔日的办公楼、宿舍楼成了村民的住房,有的改作仓库,木材加工厂,有的干脆用来堆粮堆草,养猪关牛。山洞车间枝遮草掩,成为野猪山羊的安乐窝,目前大量旧址保存较好。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在彭坊乡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
赵早:立新机修厂副厂长,后任104后方医院副院长。在解放战争中多次但任攻坚战斗任务,多次身负重伤荣获战功。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生活条件,投身国防三线建设,来到彭坊后特别关心本地群众,经常帮助贫困老百姓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有一年,战友从山东老家来看望他,带来了2大袋苹果,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苹果是非常奢侈的水果,可他没有留下一个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分给了本地的老百姓。赵早同志由于之前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于1983年因病逝世并安葬在彭坊。
李德山:筹建初期,为国家节约筹建经费,大家自力更生,制造室内各种木制器具,没有工作场所就自己动手搭建。筹建处的领导干部和其他筹建人员也一起参加劳动,大家还有分工,赵三根为木工厂的总负责人,顾罗林、邹阿琪等负责锯木料,李德山负责刮树皮。据赵三根回忆,大家合力建成的这栋140㎡的木工场只花费人民币20元,用作屋架梁柱的杉木树皮,几乎都是老李刮的。有人开玩笑说他是“刮皮书记”(李德山原是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党委副书记)。有一次,天下着毛毛细雨,省运输公司的汽车开进厂里,车上装着水呢,眼看水泥被雨淋着,李德山同志一马当先,一人一次扛三包水泥,一包水泥足有50公斤重,真是拼着命干。大家看见厂领导忘我劳动,也走上前来扛,许多人也一次扛两包,他们虽然干得身上是汉、衣上是灰,心里却很愉快。
陈山“108将”:1966年10月28日,第四批筹建人员率先从上海来到工地,其中有木工赵三根、李根宝、徐春弟等同志,与原先到达工地的人员加起来刚满108人,于是大家就自豪的说:“当年梁山泊有108将,现在陈山沟也有108将,当年的108条好汉打家劫舍造封建王朝的反,现在的108条好汉造枪造炮保卫人民的江山。”
村民欢送钢丝厂离乡 。1990年,钢丝厂搬离,当地村民不舍得工厂离他们而去,其中的一些村民开始阻挠企业搬迁,甚至发生围攻等不法行为,以致县政府出动特警进行维持秩序,而当最后一拨十多两大卡车满载设备即将离去的时候,当地百姓自发排起长长的队伍夹道欢送,点燃爆竹,敲锣打鼓。
三线军工精神需要我们发扬。“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是三线军工精神的特质和内涵,“献了青年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子孙”,“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那个年代军工人的真实写照,“把一切献给党”、“国家利益至上”是军工人的核心价值观。
三线建设时期,广大建设者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无怨无悔。他们手执柴刀,进入山沟岔道,在布满荆棘的山谷中开出一条条通道,足迹所到之处汗水洒遍。春季是江西的雨季,为争取时间及时施工,大家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常常冒雨作业,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猛干。
那时候的他们,一心想在生产发展上,不为自已打算。建厂初期干打垒房子,修修补补作为党委、厂部办公室,有的干打垒房子雨季一到土墙剥落,屋顶漏雨,还得撑开雨伞,盖着雨衣睡觉。扫地没扫把,他们爬山砍竹子自已扎;烧饭没灶头,他们自已打;洗澡没浴室,他们用树皮毛竹搭;烧饭没柴禾,他们上山砍(从工地回来,规定男背柴禾100斤,女的背50斤),没有自来水,他们轮流从小溪或井里挑。领导干部生活上不搞特殊,积极带头参加劳动。
那时的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离开城市,告别父老兄弟,从繁华的大上海,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穷山沟,为的是祖国的三线事业,为的是让毛主席能睡好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精神抖擞,纷纷表示要用自已的双手建设自已的兵工厂,对前途充满信心。
近年来,各地以各种方式留住三线历史记忆,传承三线精神,如发表著作,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上世纪90年代,我市著名作家邱恒聪著作出版《火红的声音》,2017年,吉安红声厂二代、70后女作家蒋文静发表长篇纪实文学《又见那山红》,2019年10月,《红声纪事》出版发行,以上三部著作都是反映位于吉安神岗山麓的原国营红声器材厂建设岁月。2018年,江西庐陵人文谷旅游集团在庐陵老街举办以“老城记忆”为主题的老物件展,馆内展出了几个三线厂的一批老照片、老产品、老物件。山东省蒙阴县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国军工文化园”。兴国官田兵工厂打造军工教育基地等等,推动全国各地对三线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个激情年代已逐渐离我们远去,三线建设的这段历史,因国家保密需要,外界知晓的人不多,而现在是和平年代,国际国内军事环境趋于缓和,我认为,这段历史值得大书特书。续写三线军工精神辉煌,发展以三线军工为主的红色旅游,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安福县利用境内丰富的军工旧址资源进行改造升级,发展以三线军工为主的红色旅游,取得了初步进展。
一是开展了调查和规划。二是抓旧址升级改造。2017年开始,对原江西钢丝厂旧址核心区进行打造。几年来,钢丝厂核心区至建设资金约400万元;三是抓陈展。2018年,建成全省首家三线记忆展览馆,目前展展览馆已收集各类三线建设时期的各类展品800余件;四是抓宣传推介,举办各种节庆活动等方式加大三线精神宣传,促进文旅游融合(如2018年农历六月初六坳云火把节,观众达5000余人,创造纪录。2019年5月举办了“云上桐花海.彭坊等你来”赏花节活动,规模空前),江西卫视进行了报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彭坊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积极联络对接,抓好服务工作 。接待老三线厂工人怀旧寻根,研学、户外拓展等活动,几年来共迎接游客3万余人;六是外出学习考察。分别赴山东省蒙阴县中国军工文化园、兴国官田兵工厂学习考察。
近年来,安福县三线军工展览馆已成为学生研学、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并且迎接了海内外人士前来参观,先后被评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吉安市美术家协会定为写生创作基地,江西省3A乡村旅游景点,江西省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基地。目前,乡党委政府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随着我党对革命历史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安福县三线旅游越来越红火。
(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