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天地 > 菁华文苑 > “核”心向党永不变
“核”心向党永不变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2-06-14

      “核”心向党永不变

       江西省地质局黄文婷

          江西是我挚爱的家乡,这块红土地不仅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更是人民军工的发祥地。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在这片红色沃土,江西人民军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为我国国防事业作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翻开江西军工的辉煌史册,有一支为国找铀的光荣队伍不得不提。他们因核而生、因铀而立,始发湘赣、经略华东,肩负国防重任,献身核能事业,先后为国家探明各类铀矿床百余个,提交铀资源储量占全国探明铀资源储量的四分之 一,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千余项,成为全国核地勘行业的主力军,为我国“两弹一艇”制造和核能和平利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军工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就是前身为华东六〇八队的江西省地质局。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面对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在中国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发展核事业的重大决策,“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党旗所指,就是核地质队伍前进所向。在那个特殊年代,找铀矿必须严格保密,没有张灯结彩,没有任何仪式,仅凭着二级部的一纸公文,这支“秘密”队伍正式成立。1959年1月1日,华东六〇八队应运而生。
        然而,找矿并非易事,要找到一个大型矿床平均需要花十几年的,每100个找矿项目当中,能找到大矿的概率还不到百分之一。也正是这百分之一的希望,支撑着英勇的华东核地质队员满怀期待地走进崇山峻岭、荒原戈壁,承担起“为国找铀”的历史使命。正是因为怀揣着“国家利益为重,民族利益至上”的军工情怀,抱着“多找矿、找大矿”的坚定信念,他们一路艰辛一路歌,书写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不朽功勋。
        是他们,打破了苏联专家“花岗岩里无大矿”的论断,将相山由一个航测异常点发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探明的铀矿工业储量占当时全国一半,成为我国第一个铀资源基地,成就了相山“中国铀都”的美誉。
        也是他们,仅用时1年3个月,发现并探明中国首批铀矿床——江西上饶坑口铀矿床,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批准建立了赣东北铀矿采冶联合企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宝贵的核原料。
        还是他们,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先后取得科研成果千余项,完成《赣杭构造火山岩成矿带铀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了我国核工业铀矿地质系统科研史上首个最高荣誉。
        ……
        2013年,我有幸加入到这支光荣的队伍,在得知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后,我由衷地为自己是核地质队伍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
        每当提起这些荣誉后,前辈们总是会说,核地质人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当时,我并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工作后我才逐渐理解这14个字背后字字千钧的重量。
        那时的找矿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往往要告别父母妻儿,远离繁华都市,以深山老林为家,与戈壁黄沙为伴,每天靠罗盘、锤子、放大镜“三件宝”和两条腿步行十几公里开展野外普查。白天跋山涉水跑野外,夜晚提着马灯整理资料,饿了就着咸菜吃干粮,还要不时提防毒蛇野兽。那个年代没有吊车,而工作区往往在密林深处,几十吨重的钻机设备全靠人工手抬肩抗搬上山。肩负为国找铀的光荣使命,他们依靠顽强的毅力,心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也正是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许多核地质人积劳成疾,过早地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在赣南黄陂山下有一个特殊的“七工区”,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区,而是一片坟茔,里面躺着的是二六二大队上百名地质忠魂,谁能想到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48岁!那时大队只有六个工区,后来随着死亡职工的增多,坟地就快成了一个工区,大家便亲切地叫它“七工区”。因为只有这样,活着是大队的职工,死了还能是大队的一员。为了祖国铀矿地质事业,他们付出了汗水热血,献出了青春年华乃至生命,把一切献给了国家,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热爱的国防事业。
        博大精深的铀矿地质事业,造就了华东核地质队伍这个英雄的群体,孕育出一大批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先进人物。他们是将毕生献给铀矿事业、中国铀业功勋人物陈然志,是扎根赣南山野的铀矿勘查工人、全国劳模余根密,是用血肉之躯夜以继日炼出650多吨钢砂的“铁人工程师”张荣祥,是断臂脱险誓死护卫苏联专家的铀矿工作者龙建水,他们是“七工区”那一个个“无名”的英雄。
        每每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每想起这些最可爱的人,眼泪总会不自觉地夺眶而出,我仿佛听到了那深深地呐喊,“只要祖国需要,我们愿意奉献一切!”
        是啊,一路走来他们初心从未改变。他们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他们以苦为荣、忘我工作,他们肩负重任、无私奉献,他们的名字和作出的贡献,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回首往昔辉煌无比,展望未来使命在肩。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恰逢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历程,老一辈核地质人的初心与坚守已沉淀成金,而总有人正年轻。新一代江西地质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扛起国防使命,忠诚履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贡献硬“核”力量。


        (该作品荣获省国防科工文联“军工杯”“一切献给党,责任永在肩——纪念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征文竞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