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模风采 > 英模风采 > 强五之父——陆孝彭
强五之父——陆孝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7


强五之父——陆孝彭

洪轩

 
      元帅的嘱托


      1958年的初秋,我国北方大城市沈阳一派繁忙景象。街上车水马龙,工厂的大烟囱冒出滚滚的浓烟。一个喜讯在军内及省、市机关内传送:“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来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也来了!”这消息令人兴奋,使人鼓舞,这消息给北方机械重镇沈阳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元帅的光临自然会对辽宁和沈阳市的工作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可是这次却显得不同,叶帅不仅带来了空军司令员,而且还带来了全国几乎所有的航空工业专家。从老帅那张坚毅而严肃的脸上人们可以猜想到这是一次多么不同寻常的聚会。
      叶副主席来到这里确实是非同寻常的,他带来了中央军委的决定,我国要加强国防力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当前,所有的空中强国都拥有这种武器。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
      50年代我国的航空历史,在研制强击机方面几乎是零。没有图纸,没有零件,许多人连什么是喷气式飞机都没有见过一眼。要设计和制造强击机谈何容易!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谁呢?
      元帅、将军、专家,都在苦苦地思索一个问题:人才。“他行不行?”坐在靠墙角沙发上的航空工业局副局长徐昌裕打破了寂静。
      “谁?”“他是谁?”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头转向老徐,急切地问道。老徐目光凝视着大家,沉静了一瞬间,平缓地说:“陆孝彭。”
      陆孝彭这个名字对航空界来讲并不陌生。他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是班上的高材生。后来,他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FD2的设计。以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单从他的工作背景来看,他可称得上一位绝好的人才。但老徐想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而这个原因则是相信陆孝彭一定能把强击机研制成功的根本所在,那就是陆孝彭对祖国的爱。1949年,陆孝彭在海外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他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生在旧中国,目睹了反动政府的腐败,空有一腔报国志也无法改变祖国的命运。今天,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使那些海外游子报国有门,他怎能不激动呢?他恨不得一步跨入祖国的大门。但是,被推翻了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也在网罗人材。陆孝彭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1952年,他曾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制造成功,陆孝彭也成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的设计者。
      “对,就是他!”与会者异口同声,他们赞许老徐的眼光,会场上顿时活跃起来。
      叶剑英同志的办公室里,人们显得格外兴奋。陆孝彭这个名字的出现,使得将帅们忘掉了几天来的疲劳。叶帅踱步走到窗前的办公桌旁。转过身来,坚定而有力地说:“陆孝彭这个人选很合适,我看就这么定了吧。”显然,他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下这个决心的。
      不久,陆孝彭带着元帅的嘱托,带着共和国的期望,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中国的“强5”
      陆孝彭来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了强5飞机的研制工作。
      50年代我国的飞机制造业,仍是一个年轻的项目。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无资料,唯一使陆孝彭感到欣慰的是设计室里的年轻人。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即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攀登不上的山头。更何况元帅的嘱托时时地鞭策着他,激励着他去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
      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同时,他深入飞行员当中,进行调查研究。他不耻下问,从飞行员的谈话里找到了强5飞机的基本性能和要求。所有这一切,都为他设计强5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每一个数据,每一份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
      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陆孝彭头脑里想像的强5飞机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和许多事物一样,强5飞机的设计既有一般喷气式战斗机的性能,又有自己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陆孝彭注意吸收各国战斗机的优点,又勇于大胆创新。为了提高强5的飞行速度,他大胆地采用了跨音速面积律理论。
      后来,他这一理论得到各国同行的认可和称赞。
      从无到有,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陆孝彭和他的同伴们成功地设计出了我国第一架强击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1960年5月,强5进入了试制生产阶段。当时全厂干劲很高,大家都把强五当作"争气机"来干。在陆孝彭的指挥下,大家齐心合力,短短的几个月,就完成了模线设计3000多平方米,样板件7000多件,同进还完成了近千项的工艺装备。然而就在强五试制胜利在望时,遇到国民经济的大调整,强五下马了。
    强五试制小组只剩14人。难道强五真得就这么夭折了?陆孝彭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了上万字的报告。厂领导被他的执着和真诚感动,决定由剩下的14人组成试制小组,陆孝彭当组长,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继续强五的试制。只有14人,连陆孝彭在内仅有6名设计员,2名工艺员,4名工人,1名调度员,1名资料员。这就是世界航空工业领域里罕见的所有班底。
    陆孝彭拼命了,试制小组的人都拼命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彻底打破分工界限,14人既是设计员,又是工艺员、调度员;即是铆接工,又是机修工、保管工。十几个人,铆钉在一个一个地打,铆枪声虽然稀稀落落,但一直没有停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963年6月,通过近两年的摸爬滚打,第一架静力试验用机终于总装完毕。
    然而老天还是跟大家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静力试验失败了。原来,一根模拟发动机惯性载荷的直径16毫米的钢索,被不恰当地用了两根直径8毫米的钢索来代替,导致机身受力超载提前破坏,失败原因与飞机本身毫无关系。自己几万个数据逐一把关搞出的强五飞机,居然栽在小小的一根钢索上面!陆孝彭陷入极度的自责和苦闷之中,整个人如同骤然苍老了几十岁。
1964年1月,原三机部孙志远部长来洪都机械厂视察工作。陆孝彭仿佛看到了希望,他抓住机会,用了一上午、半个下午的时间向孙部长汇报了强五从设计、试制到静力试验的全过程。强五再次得救!三机部决定立即恢复强五试制,委托洪都机械厂再试制三架,一架做静力试验,两架进行试飞,全厂上下顿时掀起了又一轮试制高潮。
      1965年6月4日,新中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展翅飞上了蓝天。
      1966年6月10日,“强—5”的飞行实验开始了。这一天,在北京南苑机场聚集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为“强—5”的设计和制造呕心沥血的叶剑英元帅来了,总政治部主任肖华来了,还有各大军区、各兵种的司令员、政委全都来了。大家都要亲眼目睹一下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强击机。
      陆孝彭破例被邀请坐在叶帅的旁边,此时他的心怦怦跳个不停,静静地等待着银鹰翔空的时刻。
      随着叶帅的一声令下,停放在机场上的“强—5”战斗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在强大气流的推动下,昂首挺胸冲向蓝天。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激动的泪花,顺着陆孝彭的面颊缓缓地流下。经过超音速试飞、低空试飞等一系列项目的考核,证明“强—5”战斗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银鹰在天上翱翔,人们的心久久的不能平静下来。满头银发的叶帅转过身来,紧紧握住陆孝彭的手,激动地说:“谢谢你,我代表中央军委和全体指战员谢谢你!”
      此时的陆孝彭,早已忘掉了自我。他感到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他觉得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随着“强—5”战斗机在高空翱翔。在高兴的同时,他又在思考着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银鹰能够冲向世界呢?
      机会终于来到了!
      1983年在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举行飞机表演。说是表演,实际上是在展示各国的空战实力。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美国“F—16”战斗机、法国的“幻影—5”战斗机等都将参加表演。我国派出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强—5”战斗机与各国较量。
      蔚蓝的天空托起一只只矫健的战鹰,航空高手如林,各种战斗机八仙过海,一展雄姿。按规定,各种参赛的飞机都要进行模拟空战、打地靶和飞行表演等。比赛结束后,我国的“强—5”赢得了低空、超低空飞行和打地靶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它标志着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强—5”战斗机进入了世界最先进的机种行列。
      “强—5”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飞机制造业进入了新阶段,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空防力量。1985年,“强—5”飞机被评为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被载入国际航空界权威性的《简氏航空年鉴》。
      人们赞叹“强—5”战斗机的优良性能,更赞美为了祖国航空事业呕心沥血的陆孝彭。
     (摘自《砺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目标正确,结果才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