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英模风采 > 英模风采 > 如 海 人 生
如 海 人 生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7


如 海 人 生

——记海防导弹设计师彭历生

木  子


      新中国诞生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60年代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国家主席刘少奇指示:要尽快拿出岸舰导弹,打击敌人的海空优势。
      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呼唤着我国海防导弹的诞生。
      1960年,上级决定由南昌飞机制造厂(现为中航工业洪都公司,以下简称洪都)等单位仿制海防导弹,国内型号为“上游一号”。于是,代号为“40办公室”的试制单位在该厂悄悄组建。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何文治被委任为办公室主任。5月,一枚“上游一号”舰舰导弹的样品和第一批资料从北京陆续运抵南昌,仿制工作在对外严密封闭的状态下加紧进行。可万万没有料到,成立才几个月的试制单位,工作还未理出个头绪,就遭到意外挫折。中苏两党的论战和分歧导致了国家关系的急剧恶化。苏联中断了所有援建合作项目,海防导弹的研制也面临搁浅。
      难道研制海防导弹的任务就此天折?难道中国人靠自己就无法生产出保卫自己海防的导弹?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一场消化资料,掌握技术,大练基本功的反设计拉开了惟幕。
      同年I0月,从捷克学成回国,并获得机械工程师职称的彭历生,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来到了南飞厂刚组建的40办公室,从此与导弹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如海的人生。
      “上游一号”舰舰导弹属于采用火箭推进系统的第二代飞航式战术导弹中最早酌一种,技术复杂,精度要求高,是一种效费比相当高的攻击型武器,苏联也是在I959年底、1960年初刚完成试制并转人批生产的产品,具有世界60年代尖端技术水平。仿制任务下达后,工厂当即提出聘请8至l0名苏联专家的要求,可现在不但没有专家,就连技术资料也残缺不全。几十个人,除了从飞机线上抽调来的有一定经验的少数同志外,其余大部分是20多岁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不用说设计导弹,连导弹的面也是第一次见到。
       彭历生这位喝洋墨水的山东大汉,来得正是时候。导弹,当今武器的骄子,现代尖端科技的产儿,多么需要高技术的人才驾驭啊!当何文治得知他虽然学的是飞机设计专业,但结构力学、强度计算的功底比较好,喜出望外,分配他干强度计算工作。
       强度计算是导弹仿制工作的“先行官”,必须走在试造工作铺开的前面,为处理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计算结果。因此,尽快攻破强度计算难关迫在眉睫。
       担任总体强度组组长的彭历生带领全组同志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参考资料,苦心钻研,集思广益,选定了适合弹体结构的强度理论、计算方法及具体计算公式,在具体计算工作中来取分工负责集体把关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将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集中起来。他带领全组同志,首先对全弹A'综合试验情况载荷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在当时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难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但部件强度计算载荷无法确定,而且强度计算无法开展,静力试验也无法进行。彭历生和全组同志经过半年的苦战,通过对三种乎衡方案的反复分析和比较,终于选定了一种合理的方案。从而全面展开了强度分析和强度计算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靠手摇计算机,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全弹的全部强度计算工作,为全弹仿制设计工作的全面展开打开了大
门。
        在整个强度计算过程中,共写出了30多本近1000页的强度计算报告,解决了当时国内强度计算方面的一系列难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科研手段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从零起点,攻破了如此大的难关,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此期间,身为组长的彭历生废寝忘食,每天的运行轨迹就是宿舍到办公室,办公室至宿舍的两点一线。当时正遇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饿着肚子干活可他却毫无怨言。在荣誉感、使命感的驱动下,他把什么困难都抛在了脑后,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一定要攻克强度计算的难关,也一定能攻下这道关!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彭历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体重由175斤一下降到115斤,以至他爱人调来南昌时都认不出他了。
       科学之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一道险关刚被攻破,过载试验测量手段的难关又挡在了前面。彭历生带领强度组的同志组成攻关小组,对过载试验的全过程进行认真分析,广泛开展试验,在一次次失败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经过反复探讨,反复试验,终于受应变测量的启发,于1963年攻破了这一顽固的“碉堡”。
       出色的组织能力,精深的技术业务,使彭历生走上了领导岗位。1962年底他代理主管设计师的工作,1964年5月被正式任命为主管设计师,主管总体、气动、强度、弹道回路工作,组织补充苏联未提供的关于“上游一号”导弹气动、弹道、回路等性能设计方面的资料。l965年秋,他参与领导了阎良会战,开展了全面的回路模拟和弹道计算工作,至1966年2月,先后完成了“上游一号”和“海鹰一号”的弹道计算、回路模拟计算,满足了“上游一号”导弹仿制的需要,也满足了“海鹰一号”导弹的急需,为最后确定各分系统参数和气动布局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966年11月,“上游二号”导弹在海军试验基地进行定型飞行试验,取得9发8中的优异成绩,提前两年一次仿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反舰导弹的空白。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这块浸透多少人的血和汗的土地上,探索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我国第一枚象征着新的希望的导弹。此后,“上游一号”换装了性能优良的末制导雷达和精度很高的无线电高度表,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导弹的贴海飞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从而研制成功了“上游一号”的替代型“上游一号甲”,并于198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路,创业者的路,在荆棘丛中,在乱石堆里,被信心和勇气,理想和智慧,被探索和追求的脚步踏了出来,并继续向纵深延伸、拓宽。
    早在1963年底,厂里便成立了新产品论证组,彭历生主管该组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提出了5个新产品的设计方案。“海鹰一号”岸对舰导弹就是其中之一。1966年10月,彭历生任40办公室代理副主任,参与组织了“海鹰一号”导弹的设计研制工作。同年12月,他带队赴海军试验基地进行“海鹰一号”导弹首次靶场飞行试验。
    1973年9月21日,渤海湾。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将首次发射舰用“海鹰一号”导弹。基地码头像过节一样,停泊港内的所有参试舰艇,按舰艇条令全部挂满旗,桅顶旗和舰首旗,以隆重的仪式等候中央首长检阅。
    9时40分,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李德生和有关部委领导同志一起来到发射基地。
    14时10分,发射海域万里晴空,碧波如镜。14时30分,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只见辽阔的海面上舰用“海鹰一号”导弹像一条火龙飞出发射筒,射向40公里处的固定靶。雾时间,靶船被击中,溅起了冲天的巨浪。15时30分,第二发导弹又直接命中了35公里处的遥控靶艇。叶剑英、李德生等领导同志在码头接见了参试人员,高兴地和大家握手,表示祝贺。第二天又进行了双发齐射,全部直接命中35公里处的遥控靶艇。首舰首次导弹试验,4发4中。1975年12月,舰用“海鹰一号”导弹完成了设计定型。自1983年下半年起对导弹进行改进,在1985年9 月首次飞行试验中以4发4中的优异成绩一举成功,直接转人设计鉴定并于1987年开始批量生产,创造了我国研制海防导弹效费比最高的记录。该弹由于新技术的来用,荣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鹰一号”系列导弹的研制,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从1965 年至1986年,历时22年,彭历生作为这一系统工程的参加者和后期的组织者及技术总负责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2年4月,大西洋波涛汹涌,风云突变,英阿“马岛”之战震骇世界,阿根廷用法制“飞鱼”反舰导弹,一举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是继1967年中东战争,埃及用苏制“冥河”舰舰导弹击沉以色列2550吨级“艾拉特”号驱逐舰以来的又一令世人膛目的创举。
        国外军事评论界惊呼:世界己迸人导弹时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反舰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
        为了现代战争的需要,为了捍卫租国辽阔的海疆,洪都海防导弹线的科技人员决心研制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抗干扰能力强的新型海防导弹。
        1983年I2月,北京远望楼宾馆会议室,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对海武器规划会上,南飞公司副总工程师、导弹总设计师彭历生的发言掷地有声:新型导弹具有当代先进水平,上级能拨给的科研经费较少,研制时间又短,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有把握,愿意承担风险,我们干了!
        1984年8月1日,作为工程零点,新型导弹设计研制工作正式开始。彭历生被航空部任命为型号总设计师。彭历生深感责任重大。从战术技术指标、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分系统设计任务书,从研制程序的儿个大的阶段到质量保证措施,他都详尽思考;对重大的技术关键,他既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又适时集中,作出正确及时的决策;结构总图、重要成件安装图,他一一审查把关。设计室、生产现场时常有他的身影,他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就像那永不停摆的钟,忘我地工作着。在公司领导和总设计师的精心组织下,设计、工艺、冶金、特设、标准、供应、生产、后勤等各部门通力协作,到l984年l2月31日,倾注着每个设计者的心血和希望的连起来长达1公里多的图纸,便全部发出,试制工作全面铺开。接着,设计人员又马不停蹄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协调、跟产。为确保研制工作一次成功,采用了国内有关最新标准,开展了可靠住增长试验和可靠性评估工作,先后完成了50多项大型试验,发出了900份报告。在新型导弹设计过程中来取了8项重大技术措施,特别是在气动布局,动力装置和控制引导系统设计中来取的非常有效的措施,使新型导弹的设计质量和性能更加完美。
      历经25个月的风风雨雨的磨砺,到1986年9月,凝聚着洪都人智慧和汗水的新型导弹,披上草绿色的弹衣,装上火车,发往发射试验基地。
      在第一阶段的陆上发射试验,以4发全部成功的优异成绩,出色地完成了本来计划用7发导弹才能完成的试验任务,海军装备技术部发来的嘉奖贺电称赞此次试验“在海防导弹研制中获得了最佳成绩”。
      I987年金秋。第二阶段难度更大的海上发射试验又以7发5成功的好成绩,胜利完成了本来计划用9发弹才能完成的任务。
      1989年5月,主宰新型导弹命运的第三阶段 设计定型发射试验,将在北国海湾一锤定音。
      天有不测风云。第一、第二发导弹都打飞了。要达到7发5中合格要求,无疑是孤注一掷。严峻的形势,简直把每个参试人员压得喘不过气来。面对这冷酷无情的现实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作为导弹总设计师和第一行政副总指挥,彭历生明白,下一步棋如何走将决定全局的命运。他细心研究了发射失败的可能原因,充分研究和分析了继续试验和终止试验的两种意见,冷静地综合各种因素,最后毅然而理智地作出了痛苦的,然而却被证实是正确的选择—— 终止试验。
      此时此刻的彭历生,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压力”、什么叫“严峻”。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飞出去的两发导弹已石沉大海,留下的除了一大堆数据外,别无所有,要真正找出失败原因,谈何容易!
      在这无比困难的境况下,彭历生要求全体研制人员以“眼晴向内,综合治理”,“怀疑一切”,“撒大网,抓小鱼”的精神,一丝不苟地重新检查各自的工作,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一些重点部位采取层层的“淘汰法”和一系列的可靠性增长措施,并通过各种试验,想方设法重现故障。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分析论证,最终确定采取12条措施,确保第二次设计定型试验的成功。
      别无选择的1989年l0月,终于来临。
      由各参研单位领导、专业人员、军代表组成的试验队伍又汇集到试验基地。面对这最后的背水一战,它意味着什么,谁都明白。
      身为总设计师的彭历生,只感到一种使命感在心中激荡,这次试验似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过问每一个细节,深人测试现场,整天整夜泡在测试阵地,开碰头会,订措施。每个参试人员都从自己做起,分析遥测参数,寻找每一个可能有的疑点,不放过一根导线,一个插头,一颗螺钉,不放过示波器上任何一点细小的不正常波动,就是导弹进了发射筒,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也要不厌其烦地重新打开舱口检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射试验终于以7发5中的成绩,使新型导弹得以定型,并于l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彭历生以其卓越的成就而荣立一等功。
      彭历生祖籍山东腾州,1932年11月生于济南,“七七”事变之后跟着父亲彭畏三进了沂蒙山区,l4岁就到鲁南军区医院参加革命工作,l950年加人中国共产党,l954年由北京航空学院考取留学生,到捷克军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60年毕业回国后便从事海防导弹的设计工作。40多年来,他先后参与、主持过15种型号海防导弹的设计研制工作,其中定型8 个乃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个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个获国家质量银质奖。
      他1983年起,担任航空部科技委委员,1988年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理事,1986年获航空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4月航空工业创建40 周年时又获航空工业首次最高荣誉奖—— 航空金奖称号。
      1992年,彭历生身患重病,住院治疗长达两年之久,直到l994年初才摘掉肺癌的帽子。在住院期间,他以坚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还时时惦记着他心爱的导弹。当病情稍好转,他又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海防导弹的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辛勤劳作。退居二线后,作为导弹方面的技术总顾问,他仍然时刻关注着导弹研究,仅1995年l0月到1996年12月就四次参加靶场试验,历时半年之久。他的心愿是要把党和人民给予他智慧全部奉献给他所从事的事业。
      彭历生,心系祖国辽阔海疆的安全,赢得了他如海的壮丽人生……
      (摘自《砺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