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研究所的一杆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18
直升机研究所的一杆旗
——记全国劳动模范吴希明
江 滨
吴希明,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直升机所总设计师。他曾4次荣获部级型号研制一等功,4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防科工委511人才,荣获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首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第三届“十大井冈之子”、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1年,吴希明又荣获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特等金奖”、中国航空学会首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和国家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
吴希明在学习笔记里曾写下这样的话:“人,不能没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存在,要发展,要振兴,不能没有精神;直升机要衔接技术断层,要超越同业的竞争者,更不能失去精神。”吴希明是我们直升机所的一杆旗,为我们树立了强大的榜样力量。
最大心愿:看见天空飞满中国人研发的直升机
1984年,吴希明从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设计专业毕业后,来到地处小城的直升机所。当时,所里的科研和生活条件都极为简陋,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下。他的志向在航空,他的兴趣爱好让他觉得研发设计直升机远比喧哗的街市更令他沉迷。他被分配在总体研究室担任设计员。他是个帅气的高个子青年,讲话风趣,办事认真,接受力强,思维敏捷,踏实肯干。参加工作之后的最初10年里,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直8、直9系列、直11等型号的设计,逐渐成为担当重任的技术骨干。
1995年,吴希明被派往英国做访问学者。他如饥似渴地在英国刻苦学习了一年。1996年6月,他谢绝了英国某大学向他发出的进一步深造的邀请,返回国内,回到了直升机所,回到了直升机设计师的岗位。就在回国当天,他向党组织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英国的经历使吴希明的人生观更加透彻了。他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和情感所系,航空报国的信念从此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成为生命中自觉的航标和灯塔。吴希明说:“生命不该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起伏。我愿把一生的激情奉献给直升机!”他告诉年轻的同志:“只有把自己的爱好和祖国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是理想!只有把毕生的追求同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实现生命价值的广阔舞台!”
在他的价值天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直升机事业重如泰山。他聪明、勤奋,也有广泛的业余爱好。他在体育、文艺上颇有天赋,羽毛球打得特别棒,口琴也吹得非常好听。可是因工作的需要,这些爱好都逐步放弃了。有记者问他:“如果现在满足你一个最大的心愿,你选择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看见天空飞满中国人自己研发的直升机。”
责任和使命:勇于进取的事业追求
吴希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何时候都焕发出无穷的进取力量和奋斗激情。他从不把工作当作负担,从不在困难面前气馁怯步,他的心里满装的是直升机事业的壮丽图卷。为此他敢于接受严峻的挑战,勇于承担艰巨繁重的任务。
1990年代后期,直升机所承担了具有当今国际水平的某型直升机的研制任务。这是一个全新的型号,它第一次要求中国人在没有任何参考样机的条件下完全自主地进行研制;这是一个高难的挑战,它第一次向中国人的技术水准、组织能力乃至意志力发出了考问。经过多个型号磨练的吴希民和直升机所人没有在困难面前怯步,而是信心百倍地接受了任务,踏上了崎岖的征程。从该型号研制之初起,吴希明先后担任该直升机的第一副总师、总设计师。他付出了全部的才华和精力,在研制最艰难的两年里,他仅在国庆和春节各为自己放了两天休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长期坚持“6+11”工作制,每周上六天班,每天工作11个小时,咬定青山,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百折不挠,跨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暗滩,突破了一重又一重茫茫迷雾。每天,他脑子里时时萦绕的都是技术方案、攻关措施、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就像一面鲜红的党旗,召唤着参研人员勇往直前、斩关夺隘。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经常连续工作几天几晚;为了协调解决问题,他曾经一周之内四次奔赴外地。办公室、会议室、试验试飞现场以及候车室、飞机上、宾馆里,处处是他工作的地点。他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之中,甚至因此对妻子也打起谎来。有一天晚上,做医生的妻子要值夜班,临走前一再关照他要保证5个小时的睡眠。他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妻子一走他又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上,听到妻子下班回家的脚步声,急忙把被子弄乱,造成一种自己刚刚起床的样子。他和妻子尽管都在本所工作,一年里相聚的日子还不到四分之一。
该型号的研制过程完整地见证了吴希明勇于进取的事业追求。他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他充分依靠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型号研制全线的作用;他努力借鉴已有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研制实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重点工程研制过程中,吴希明和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创造了多项直升机发展史上的奇迹,将我国直升机研制水平向前推进了15-20年,跨入到第三代直升机的行列。他把全部的才华和满腔热血贡献给了直升机事业。2001年,年仅38岁的他担任了直升机所总设计师,成为我国直升机技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
一丝不苟: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
吴希明的成长和成就并非命运的特殊眷顾,而是他恪尽职守、不懈奋斗所结出的硕果。他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名利;他严谨求实,不走虚门捷径;他勤于创造,不畏艰难困苦。他26多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勤奋钻研,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兢兢业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树立了“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生动典范。
1980年代末期,直升机所开始研制轻型的直11军民通用直升机,时任总体组设计员的吴希明负责直升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当时,所里花费重金从国外进口了一台计算机辅助设备,但没人会用,就连计算机中心的专业人员也束手无策。新婚不久的吴希明为了攻下这道难关,他从接收任务的那一天起就把家搬到了机房。他在一百天里,除了吃饭,其余时间都在机房和资料室度过,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100斤。他像着了魔似的苦思冥想,不仅学会了使用计算机,而且能够在计算机上开展设计工作。经过艰苦摸索,他终于成功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备完成了型号全机理论外形设计。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开辟了直升机数字化设计的先河,为加速型号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12月,直11顺利实现首飞,我国终于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的研制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重大飞跃。
吴希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给同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诫研发团队,要重视型号平台的每一个细节,所有的技术选择必须慎之又慎,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几年前,某研究室承担了替代尾桨的研制任务,在确定耐久性试验方案的时候,他反复听取技术人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家的意见,然后自己又思索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这项工作原本可以由基层技术人员自行完成,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他坚持亲自参与把关。
某型机小批混装鉴定会召开前夕,吴希明要求把所有的报告都交给他过目。有人担心他没有时间休息,告诉他报告都得到了专业总师的认可,应该没有问题了。可是他说:“所有的报告我都要看。”一个报告往往50-60页,他看完这些报告已是凌晨。
某系统在试验中暴露了很多问题,许多试验人员的信心因此大受打击,有不少人甚至提出放弃。吴希明坚持查找问题的原因,他告诫参试人员,不要随便下结论,应该先排查,进行深入分析。他亲自组织专家进行会诊,然后提出了一套排故措施,最终保证试验按节点顺利完成。
用户对某发动机提出某系统的要求,由于此前发动机的方案已经固化,如果进行改动,难度很大。吴希明从总体布局、性能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直到技术人员拿出完善的方案,最终达到了用户规定的指标要求。整个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力求给出一个令用户满意的结果。
许多科研人员反映吴希明是一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并勇于承担责任的领导。在电瓶减重的问题上,为了电池的数量,技术人员与有关方面发生了意见分歧,当时技术人员认为应该使用两块电池,而对方认为只需一块电池。吴希明肯定了技术人员的想法,为此他不得不在多种场合反复陈述自己的意见,独自承担压力。研制实践最终证明,使用两块电池的思路是正确的。
他20多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工作准则,不放过一个缺陷、一个疑点。有一次,某型号进行科研试飞。飞行员对飞机评价很高,只反映偶尔有点小噪音。吴希明没有轻易放过这个征兆。随后的3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和同事们一起查阅了几千份技术图纸,几百份计算报告,做了几十次地面试验,终于排除了这个隐患。“一个小小的噪音=30天没日没夜的工作”充分体现了吴希明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他正是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技术直觉,通过与大家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科学、严谨、合理的技术决策。
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
吴希明的荣誉榜就是一本功勋簿,但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全体干部职工。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不端架子,不摆资历,常年坚守在工作一线,与科研人员同甘共苦,和衷共济,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钦敬。然而在巨大的成绩和殊荣面前,他总是说:“直升机研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个人本事天大也干不出来!”
他把每一位技术人员当做智慧的来源,与大家广泛沟通交流。他知识丰富,专业面宽,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学习不辍,在工作中与科研人员深入细致地讨论问题,认真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许多技术人员一致反映,即使不属于他本专业范畴的技术问题,他也能够洞察到问题的实质,往往一打开图纸,他就能敏锐地做出反应,抓住主要矛盾。然而他的学历至今仍为“本科”,对此,原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吴鸣彪深有感触,吴鸣彪说:“吴总完全有能力弄个博士、硕士的帽子戴在头上,但是他没有时间去提高名头,他也不在乎这种名头,他在意的是实际本领。”
吴希明常说:“我希望大家都来反对我,和我作对。”与他接触过的技术人员都有同感,不论职务资历高低,不论年龄老少,在讨论和交流技术问题时,他从不以领导和权威自居。正是在这种轻松的技术氛围下,大家能够毫无保留地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由他主持召开的技术讨论会总能够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吴希明深知,我国的直升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汶川大地震给吴希明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和心灵激荡,他说:“中国太需要直升机了!建设直升机工业强国和直升机应用大国任重道远,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奋力追赶世界直升机先进水平,加速直升机自主发展。”他以世界眼光看技术进步,从国际空间看产业发展,与广大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制定了《2030年直升机型号发展规划》和《2030年直升机技术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加速直升机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前进指南。
身为技术领军人物和直升机所党政班子成员,吴希明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他特别强调学习,认为一个人,一个组织都必须在不断学习中取得进步。他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带领研发团队一步步追赶着世界的步伐。
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尽心尽力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吴希明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生活朴素,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他关心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格,展现了魅力人格、责任人生的宽广胸襟。
吴希明把全部的心思都交给了工作,却从不在生活上讲究计较。熟悉他的同志都知道,他对待物质条件从来没有过多的要求。他抽的香烟是10元一包的“普通金圣”,他穿的衣服年年老一套。在试飞外场,他与科研人员一起蹲在地上吃盒饭,与大家同住一个招待所。他偶尔把出差的票据弄丢了,别人叫他补一张发票,他却说:“算了,没多少钱。”有亲戚希望他帮助解决孩子的工作问题,他推托工作太忙顾不上。
静力试验组杨丛青说:“吴总对下属的关心是真切的。”他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为了准备某机静力试验,杨丛青和同事们连续加班加点。有一天晚上9点,吴希明冒着大雨来到了试验现场,他关切地询问了大家的工作进展情况,然后对杨丛青说:“工作要抓紧,要严谨,但是也要注意身体,晚上不要干得太晚,叫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杨丛青说,吴总的话让自己心里头感到特别温暖。
在所有科研人员的眼里,吴希明是一位具有超强亲和力的领导、同事,和一位可以平等交流的学者、朋友。许多干部职工表示,向吴希明看齐不是口号,而是心中的理想。
专业知识面宽、工作作风严谨、平易近人、无私奉献,这是每一个了解吴希明的人对他的共识。
当前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同在,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号角召唤着我们,祖国和人民殷切的期待激励着我们,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考验着我们,如何赢得这场世界级比赛的桂冠?吴希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党委书记赵伟华认为吴希明是航空人的骄傲,是直升机行业的标杆,吴希明精神作为全所干部职工的一面旗帜当之无愧。日前,所党政把开展向吴希明学习的活动纳入了正在进行的“弘扬宗旨理念 践行集团战略”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全体员工从身边的榜样中吸取无穷的精神力量,以坚定的信念、百倍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勇气,去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险阻,更好地肩负起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推动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朝着打造国际一流直升机研发机构的宏伟目标奋力开拓,勇往直前!
(摘自《砺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