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党建引领>>军工史话

半个世纪话沧桑 一一从721矿到金安铀业

发布时间:2022-05-19 02:27:55|栏目:军工史话 |浏览次数: 417
      半个世纪话沧桑
一一从721矿到金安铀业
   刘经龙
 
前  言
        中核抚州金安铀业有限公司(原721矿),地处江西省乐安县和崇仁县交界的相山群峰之间。是我国第一批开发建设的最大铀矿山之一。矿区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南北相距22公里,东西相距28公里。现已成为我国为核电大发展提供原料的重要基地。
        721矿于1958年12月开始建设,经过50多年的生产和开采,已逐步建设形成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并具有采、选、冶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型铀矿联合企业。公司于2001年在核工业矿冶系统率先通过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论证。2007年,金安公司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科学利用矿产资源企业”称号。2010年,山南工区被江西省安监局授牌,在铀矿冶系统率先通过了三级矿井安全标准化验收。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金安公司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联合授予“安康杯”优胜企业。
艰苦创业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从万里云天之上,俯瞰赣东的西南角 ,相山雄峰,层峦叠嶂,摩天遏云,横亘南天 。
        1957年7月21日,“903坐标航测异常!”航测员惊喜的大叫声盖过了飞机的轰鸣,让飞行员也笑逐颜开。他们立即空投下作为地面醒目标志的石灰包和纸屑。这是公陂乡横涧村的一方热土。10时47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便纪录在核工业厚重的史册上。
        从此开始,石马山下,公溪河畔,矿区的首批建设者们,闯进了这一片蕴藏着宝藏的神奇土地,吹响了创业的号角!曾经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荆棘丛生,一片蛮荒的寂静山区,顿时热闹起来。
        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我们也要搞原子弹”的伟大号召, 1959年,近千名北京、上海、天津、江西等大中城市的军官、干部、大中专毕业生、技术工人满怀一腔报国豪情,操着南腔北调,从祖国的天南地北汇集到四二一矿(七二一矿原名)。早年的创业者以复转军人为主。1959年,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的300余人在这里安营扎寨。此后,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复转官兵来到这里。到1964年,这里已经聚集了4000余名复转官兵。他们都是经过组织上从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等方面严格挑选出来的:100%是贫农出身,90%是党、团员,80%是班长、副班长。
        南腔北调式的普通话,在这里交响;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在这里相聚。艰难困苦没有动摇先驱者们创业的钢铁意志。为了早日建成铀矿山,先驱者们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他们风餐露宿,遇山开路,逢水架桥,沐雨栉风。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垦荒地,挖鱼塘,养鸡鸭,为建设最初的家园奋斗着。
        住是大问题。当时全矿只盖了屈指可数的几栋房子。专家们都只住在平房里。一般的职工只能自寻住处。好点的住进了农民家的厅堂里,有些人则住进了农民的牛棚里、猪圈里。刚分来的近百名复转官兵则住进一间用毛竹搭建的屋子,雨天漏雨、四面透风。床铺也是用毛竹搭建的,一字排开几十米。
       吃也是大问题。由于蔬菜供应不上。大家只能用食盐、酱油拌饭。日用品也奇缺,他们只能用毛竹筒盛饭。因为饮水困难,他们只能喝山泉水或农田里的水。粮食不够,他们只好挖野菜来补充粮食。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他们每个月只有31元的工资。每月30斤大米的定量,远远不够吃,他们只好挖野菜来补充粮食的不足。
        1961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时节。为了生存,三工区的一些职工用气味刺鼻的机油拌糠充饥。结果造成了食物中毒,体弱多病的职工还险些送命。当时,有149名干部、103名职工、23名家属因饥饿引起了全身浮肿。可以说,为了矿区建设,老一辈矿山人付出了青春、汗水、理想、鲜血乃至生命。
        1964年,721矿生产大发展,国家要求尽快兴建云际、沙洲、湖港三个矿点。莲塘矿部通往三个矿点的公路也必须尽快修通。土石方达30多万立方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刚进矿的1200多名退转军人。并从矿属各单位抽调出了25名干部,组建了“721矿筑路指挥部”。筑路队伍组建了9个连队。没有住处,就住在老乡家,住不下便住牛栏、毡房。1965年5月,罗湖、新云两线公路开通,形成了矿区公路网。
        70年代初,一批批知识青年也加入到了矿山工人的队伍,到70年代中期,721矿职工总数近万人。
        20年的光阴 ,弹指一挥间。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形成了;向(西)乐(安)铁轨专线铺进来了;工人新村 、中小学校、职工医院 、水冶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在矿区建起来了。
        一座生机勃勃的、为共和国锻冶“倚天神剑”的万人大矿,在赣东的莽莽山区横空出世。
保军转民 跨过坎坷前面就是坦途
        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核工业进入了保军转民、第二次创业时期。
        由于军品价格是计划经济的限价政策,而材料、能源、动力已经逐步迈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721矿已经由盈利变为政策性亏损,每年从亏损几百万到1000多万、2000多万、到1996年亏损竟然达到3390.8万元。
        在危机面前,721矿的干部职工,不等不靠不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加强管理,开拓市场,取得了可喜成绩。
        军品方面
        ——采取以提高供矿品位和水冶处理品位、提高铀金属回收率为主的质量优化措施,开展了“三优”(优质分层、优质采场、优质工程)、“两降低”(降低贫化率、降低损失率)、“三提高”(提高爆破率、提高水冶回收率、提高尾矿出率)的竞赛活动。通过合理控制采幅,加大手选废石、机选废石、严格控制水冶工艺参数、集中时间优化水冶生产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采取节能降耗、收废利旧措施,每年在核定的政策性亏损数额的基础上,实现一定量的减亏。
        ——依靠科技进步,如堆浸工业试验、改进采矿工艺、矿井技术;开拓新的矿点,上马新的721—15基建工程,力求推进生产发展和获得效益。
民品方面
        民品开发、生产和劳务输出呈现“上下努力,多向发展,大、中、小结合”的快速发展趋势。
        1988年,将民品办改为科技开发处,集中精力抓好民品开发前期工作,已有的民品生产和在建项目像军品一样纳入机关各处室的常规管理范围。在继续抓好原有的民品项目的基础上,又快速相继调研或开发了十几个民品项目。此外,还组织了建筑安装、机械加工、汽车修理、水工堵漏、防腐处理及职工医院医务人员医疗服务等劳务输出。
        1993年,总结前一阶段转民效果不显著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开始把民品当作大事来抓,突破就地就近的框框,将民品项目建到外地城市去,“千山万水搞调研,千方百计找市场,千辛万苦筹资金”,使民品得到更快的发展。
        2002年,经审视民品生产发展现状,采取“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决定对所有民品项目一律不再投入资金。有盈利的依靠自我力量发展,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民品项目实施关停。探索股份制,出租、转让、拍卖变现的办法,解决民品中碰到的巨大困难。
        在这12年里,盈亏基本持平,但民品的开发、生产和劳务的输出,在当时开拓了就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安抚人心,稳定大局,让721矿平稳度过了军品限产的困难期。
又遇波折 金安公司横空出世
        2004年10月26日,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721矿依法破产。破产后,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参加抚州市直单位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公安、学校、医院等移交给地方政府;其他人员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有的与金安公司重签劳动合同,有的自谋职业。在关闭破产过程中,广大职工始终做到思想不散,队伍不乱,关闭破产和生产经营两不误。
        2005年底,中核抚州金安公司正式独立运行,原721矿进入了新体制、新思路、新发展的阶段。
        ——转换体制、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公司的模式成立了金安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管理体制并开始运行。
        ——建立人事、用工、分配机制。用工实行聘用制,坚持双向选择,公开竞聘上岗。在三个井下生产工区探索新的用工形式,除技术、安防和重大机电设备管理岗位外,对井下直接生产和有关辅助作业岗位,向社会招聘有资质的承包施工队伍。公司管理机构和员工队伍大为精简。
        ——改革薪酬制度。公司对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制,一般员工实行岗位工资加效益工资制。薪酬分配一是向管理、技术岗位倾斜,管理技术岗工作人员工资,与一般员工比收入差距为2.5倍;二是向生产一线倾斜,同等技术职称,基层工作人员的收入高于机关和后勤工作人员。实现了生产效率和职工收入的双提高。
        ——加强财务成本核算。公司撤消了所属单位的财务机构和其银行账户,资金统一核算,集中管理。推行矿冶生产目标成本预算管理,基层单位节约成本,可提取节约资金的50%--70%作为员工效益工资。
        ——依靠科技人才走科技创业之路。2011年9月,金安公司隆重召开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暨荣获国务院特别津贴奖人员表彰大会。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生产技术处处长李符斌以其突出的科技贡献成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这是金安公司正式独立运转以来第一位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领军人才。
        此外,降低产品中杂质钛含量的研究,使产品杂质钛的合格率由2008年的徘徊在60~70%提高并稳定到2010年的95%,产品合格率达100%;居隆庵矿石搅拌浸出试验研究为矿床开发的进一步工业试验提供了技术基础,加快了居隆庵矿床的开发;细菌渗滤浸出工业化应用研究,强化堆浸工业化应用研究,相山铀矿低酸耗快速微生物浸铀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提高了公司生产能力,降低了水冶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三个铀矿山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基础性工作,达到了储备技术、锻炼队伍的目的。
        ——努力提高相山铀矿田产能。几年来,为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公司投入资金,积极实施综合技术改造、危机矿山勘探、军品生产能力调整等多项举措,进一步完善了生产系统,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挖掘了矿产资源的潜力,为提高矿点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对部分矿点施行了地质勘探及生产探矿、补充探矿,扩充了现有矿山的地质资源,延长了山南矿井的服务年限;实施精细化、可持续化管理措施,坚持大小、贫富兼采的技术原则,克服了以往择优生产、肥水快流的短期行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721—15采铀工程投产。该工程于2003年1月开工建设,经过6年多艰苦努力,至2010年11月,工程竣工投产庆典在邹家山铀矿工地举行。该工程是中核集团公司“十一五”期间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开采对象是邹家山矿床Ⅳ号带。它是中核集团公司掘砌井筒最深、单井储量最多、设计产量最大的矿井,为相山铀矿大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绿色矿山、和谐家园的建设。三个矿井和水冶厂的工业建筑和场地已进行全面改造,绞车房、信号房、调度室、检测站等工作场所宽敞明亮,配置了现代化的电视监控设备;井下生产场所标准化建设卓有成效,安全文明生产条件大有改善;四通八达的矿区自营公路,均为成混凝土路面。矿山“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绝大部分员工已经搬迁入住到南昌、抚州、鹰潭等城市。建设“绿色矿山,和谐家园”的希望,正在变成现实。
        曾经,这里蓬蒿满地,野兽乱走,人迹罕至,是一片荒山野地。如今,矿山青春重新焕发。一批批新人在这里凿山开矿,为核电建设奉献青春和智慧。他们用汗水和热血,为建成相山铀矿冶大基地书写着新的辉煌!
江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文化联合会
电话:0731-8888666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叠山路511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0014980号
网站声明